这些都是抽象的,统摄着整个画面
一幅画打开来第一眼接触到读者的就是气息
画的气息和作者为人的气息是一致的
所谓"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
气息就是人品在画面上的反映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
他的画一定反映这个社会的时代气息。
图片
陆俨少作品
我们看古画,首先看这幅画的时代气息,北宋不同于元代,南宋不同于明初。即使是优孟衣冠,刻意模仿,终逃不出作者所处的时代气息。在这个时代气息的大前提下,作者又有各自的气息。整幅画是许多笔画积聚而成,所以气息关乎笔性。反映在笔性上,有人浑厚,有人尖薄,有人华滋,有人干枯,有人净糯、有人板结、有人圆转,有人生硬,有人豪放,有人犷悍,如此等等,各如其面,互不雷同。一个人生下来就有各自的禀赋,所以笔性的形成,一半是先天的,一半是后天的。既然一半是后天的,笔性不好,就应该做转化工作,把不好的笔性转化到好的笔性上来。
图片
陆俨少作品
转化的方法,首先培养好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正派的人。其次读书写字,多看名画,矫正执笔法,养气练基本功。多方面的修养、潜移默化,积以岁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见效的。有了好气息就有高格调,伴之而来的将是壮健雄浑的神韵,灵变清和的韵致,谐美高洁的情趣,真气流转,生动活泼,形成一个好面目,让人看到欢喜,容易接近,过后时常想念,这就是一幅成功的作品,达到气韵生动,增强了艺术的魅力,吸引观众在思想上的共鸣,起到向上的作用。
图片
陆俨少作品
画是形象思维的艺术,一定要依附形象
就是说要说明一个特定的形象,为形象服务
中国画要求一定程度的似
但同时也要求一定程度的不似
所谓不似,就是笔墨主要为形象服务之外
还要有独立性
抽象地发挥笔墨中熟练和巧妙的运用技法
使一点一拂,沉着痛快,虚灵圆转
不依附形象而有独立的欣赏价值
这和书法一样,积点画以成字
而一点一画都要独立能看,并起来成一字
而拆开来每笔都经得起推敲
毫芒转折,波磔相生,毫发无遗憾
画亦同然,所以学习山水画
不一定要画素描,但一定要写字
写字可以训练笔墨的运用
所谓基本功,一般指这一点
图片
陆俨少作品
“六法”是中国画的基本理论
亦是评论一幅画好坏的依据
第一条气韵生动是抽象的
以下的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转移模写是具象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连锁不可分割的
具象的五条处理得当才能生发出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在“六法”中居第二条
可见在中国画上的重要
笔墨的精妙也就是成为一幅画优劣的重要因素
图片
陆俨少作品
山水画家而能兼习人物花鸟,可比人物花鸟画家兼习山水容易得多。因为在山水画中,笔的运用变化最多,如果掌握了山水画中变化丰富的用笔方法,可以跳出一般画人物花鸟的老框框,面目全新,游刃有余,收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山水画中常常需要人物花鸟的点缀,宋元画家都是山水、人物、花鸟三者兼擅,明末以后,分工太细,也限制了山水画的发展。
图片
陆俨少作品
山水画比较其他画种,笔墨运用之间,如皴擦勾勒,点斫渲染,拉线作圈,变化最多。主要决定于工具,一支尖锋而有弹性的柔毫,运蘸水墨,画在能渗开的宣纸上,去表现山石云树泉流等多样的形态,这就需要多方的用笔变化。比起同样的中国画来,如人物花鸟等,更为复杂多变。有了高超的笔墨形式,同时也要恰好地表现对象的具体形象。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就是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唐以前山水画空勾无皴,到了五代北宋,运用皴法,日趋成熟。即如皴法,土山用披麻皴,石山用斧劈皴,各式各样的山石,就需要各式各样的表现手法。又如树木,种类繁多,枯枝密叶,春生秋杀,同样要求多变的笔墨,才能恰当地表现出来,其他可以类推。
图片
陆俨少作品
山水画最讲气势
山脉起伏、山石的转折俱要贯通一气
切忌画作如盆景样
我外出游历名山大川
以前从不勾稿,只是用眼看
后下放生活,开始画些速写
也是很概括简单的
回来搞创作又丢开不看
我认为画速写固然很必要
但更重要的是要得山川神气,并记在胸
否则一味强调形似
那就拍照好了,何必去画呢?
图片
陆俨少作品
画山水一定要有自己的感受,多看些真山真水。解放前有的人画了一辈子山水,真正的山都没有好好看到过的人也有,这些人专从故纸堆里讨生活,不利于山水画的发展。我的一生并无太多的嗜好,除了读书、写字、画画,还喜欢游历名山大川。过去年轻时跑了不少地方,现在老了,腿脚感到不灵了,但还是希望在有生之年再出去跑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上一篇:30个过时的黑科技:80年代精工可视手表,40年后依然帅气
下一篇:没有了